“文化中国.名家讲坛”:“唐诗与中华多民族文化”&“神奇的巴蜀文化”
日期
2014年1月8日下午
地点
威斯敏斯特大学
主办方
英国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
英国中华总商会
2014年元旦刚过,英国华人便迎来了一场文化盛事。由英国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与英国中华总商会联合主办的“文化中国·名家讲坛(伦敦专场)”于1月8日,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礼堂隆重举行。由中国国务院侨办主办,四川省侨办承办的“文化中国·名家讲坛 ”讲师团一行,在李群调研员的组团带领下不远万里赶赴伦敦,由王启涛及徐希平两位教授共同,为当地华人华侨上了一堂精彩纷呈的巴蜀文化课。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李辉参赞,英国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院长桂秋林女士,荣誉院长单声博士,英国中华总商会常务副主席郭坤章先生,英国中东部华人青年协会会长陈久轩先生等嘉宾,以及各界华人华侨代表,文化爱好者一起领略了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
李辉参赞在发言中向四川省侨办李群团长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李辉参赞指出,此次英国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以及英国中华总商会能够联合主办这样一场高层次的文化活动,充分体现了旅英华人华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强。华社组织的活动已经从简单的联欢会,上升到了文化讲座,学术交流,这充分体现了华人华侨心怀祖籍国,热爱并主动学习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为丰富华社的文娱生活以及促进中英两国民间文化交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此次四川省侨办讲师团不辞辛劳,从遥远的祖国带来了巴蜀人民的问候,足见国家及各级政府对于海外华人华侨的关心,以及对侨务工作的大力支持。他最后表示,使馆未来会继续以各种方式支持华社的积极向上的活动,并预祝“文化中国·名家讲坛(伦敦专场)”及系列活动圆满成功,相信两位教授的精彩演讲一定会为到场听众留下难忘的记忆。
此次访英的两位文化名家都是巴蜀文化研究界的重量级人物。王启涛教授是西南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所所长,同时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中国教育电视台《师说》栏目主讲人,《光明日报》国学百名一线学者成都市科技顾问团顾问,并先后在全国各地为机关干部和高校师生主讲《国学与行政管理》、《国学与人生》、《大唐盛世的管理之道》、《丝绸之路探秘》等专题数百场。徐希平教授同样来自西南民族大学,作为西南民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院长,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领衔导师,他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民族文学与文化的教学研究等,出版了《李杜诗学与民族文化》等著作,并主编了《西南文学文献》、《中国文化概论》等大型丛书,同时担任中国杜甫研究学会理事,四川杜甫研究学会副会长,四川李白学会理事等职位。今天两位教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巴蜀文化历经千年,仍然备受世人迷恋的缘由。
王启涛教授选择的切入点,是四川、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古老也是最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王教授慷慨激昂的演讲风格感染了全场,令观众感觉这有着两千余年历史,饱经风雨、地质灾害与战火的洗礼,依旧岿然不动的伟大水利建筑仿佛就在眼前。公元前256年,秦国的李冰父子为都江堰投下了第一块基石。2250余年来,川西地区1370亩的土地和在其上生活的各类生命,在她的庇护下繁衍生息,造就了蜀地这天府之国。历史长河淘汰了无数英雄人物,淫巧奇迹,而都江堰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也是唯一留存下来的无坝引水工程,却依然焕发着无穷的生命力,让人不得不佩服华夏先民的伟大智慧。
在领略了我国古代宏伟的科学奇迹之后,徐希平教授又从文学与民族文化方面,讲解了巴蜀地区的独特之处。徐希平教授称,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学士大多与四川有关,或者有着浓厚的四川情节。正所谓“天下名人例入蜀”,从这片土地不仅走出了诸如“诗仙”李白,更引来了“诗圣”杜甫、“初唐四杰”、黄庭坚、元稹、白居易等等一大批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化名人。以杜甫为例,他最负盛名的“草堂”、“大雅堂”即在四川,而他一生所创作的诗作当中,七成以上集中他在蜀地的时间。神奇的巴蜀文化造就了“李杜”不同的性格,这里雄厚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更是中土文人雅士吸纳和借鉴的宝库。长期以来,中原汉民族与蜀地少数民族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彼此丰富,中原汉人为巴蜀带去了先进的科技、文化、礼仪,而巴蜀则教会了汉人奔放与洒脱。徐教授最后在回答观众提问中强调,无论是“李杜”,还是今人,最应继承和发扬的是和平共处,攻心为上,友爱互助的精神,这也是“李杜”以及巴蜀之地留给后世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